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的关系

首先要介绍餐厅型的服务和烤肉聚餐型的服务。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服务。将这些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种类:

  • 餐厅型的服务

我们如果去餐厅是以客人的身份,有餐厅的服务人员。餐厅负责提供餐点给客人,客人就要付钱给餐厅,这种状况就有提供服务的和接受服务的。这就是餐厅型的服务。

例如大家买电脑、买手机去店里用钱购买想要买的商品。或者需要购买网络服务去电信公司签约付钱然后才能拥有他们提供的服务。

如果是学校,就是学生去学校由老师教导学生。如果一个小时的课学生就要去到学校接受老师一个小时老师的讲解。学生接受老师教导,提供服务的是老师,接受服务的是学生。所以由老师提供课程教导,接受这些的人的是学生或者学生家长。这就是餐厅型的教育。这样的状况会有学生或者家长认为我成绩不好是学校的服务不好,认为老师不好我的成绩才会不好。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学生或者学生家长认为交了学费了就要受到好的的教育,否则就是对方的问题。

去餐厅就会认为我都付钱了,餐厅提供的餐点就应该是要好吃的。

所以如果去到好吃的餐厅就会和朋友介绍,或者把餐厅的照片传到网上写美食评论。如果餐厅的餐点实在是不好吃就会有人写负评就是不好的评论。客人认为因为我付钱所以就应该要有好的服务。

 

  • 烤肉聚餐型服务

这种服务是像朋友大家相约一起烤肉这样类型的服务。这种状况就是参加所有的人大家都会同心协力分担烤肉的工作。有人负责切菜洗菜,有人负责烤肉,有人负责生火,有人负责洗碗,像这样大家很享受很欢乐的气氛。烤肉不会区分有人提供服务有人接受服务,没有明确的区分了。

这样大家分担工作,会有学习会有成长,学到很多经验。如果是学校烤肉聚餐型的教育不是只有听课,大家会分组讨论会发表,甚至学生家长来到学校一起参与教育孩子。越来越多人会注重烤肉聚餐型的教育。学校会让家长知道最近学校举办了这样的的活动,家长会知道学生在学校做了些什么。也会告诉家长有些学生的英文成绩跟不上,或者请家长分享以前怎么克服英文学习的困难的呢,家长会集思广益说我以前是这样克服英文学习的障碍的。然后学校就会把家长的建议整理后发给家长,这样的一份整理的资料提供了学校和学生家长新的学习策略。

有一次学生收到了这样的作业,老师说如果自己做不出来请教父母一起讨论,通过这样父母就能知道原来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讨论作业,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很多,父母就不会完全没有参与孩子在学校里的活动了,而且会增进孩子和父母的感情,然后父母会更参与孩子的成长,父母会非常高兴。

所以通过这样的互动家长会更参与孩子的学习成长,学校学生家长三方的关系更好。所以比起传统的餐厅型的服务,烤肉型的服务更好。

大家应该在学校都有远行郊游的活动,一般学校会单方面决定去哪怎么走,然后告知学生,学生就按照行程走。假设有一个学生很不满意,去的这是什么地方啊,我觉得应该去那里,也会有学生家长认为太贵了,有没有办法再便宜一点,像这样就是餐厅型的教育。认为我都有付学费,所以学校应该提供让我满愿的教育。所以餐厅型的服务,客人就会认为你应该要让我满愿,我应该受到好的服务。

可是烤肉聚餐型的教育,连远足郊游都是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决定的,所以学生就会讨论去哪里,然后行程怎么安排,如果有不同意见学生们就要一起想办法让这些问题解决,大家也会一起讨论这些方案要花多少钱,因为是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所以最终不会有人不满意,有时候因为学生经验不足,结果计划以失败告终,可是即便如此不是只有在远足当天大家带着欢乐的心情,而是从讨论远足开始大家就是在欢乐的气氛当中了。烤肉聚餐型的教育的特征是合作,而且是一起成长。

 

餐厅型的佛法学习会

在佛法的学习会上也是一样的。餐厅型的佛法学习会就是单方面的由讲师讲课,参加的大家只要听。这样就是很明确的有人是讲课的人,有人是听课的人。

可是烤肉聚餐型的学习会不是听课的人就只是听,而是会发言会提问,有发言有提问的人就会深刻理解教义,而且其他参加的人听到了别人的发言提问也能增进对教义的理解,所以就是自利利他。这样的方式不是单纯的听,而是参加的人都会发言会讨论,自利就是增进自己对教义的理解,利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发言使别人对教义的理解加深,所以佛法赞叹就相当于烤肉聚餐型学习会。在佛法赞叹中不是我来听,听别人讲就好了。有人会确认自己听到的是否正确会询问,有人会说我是这样听到的,还有人说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听到的有点不一样,也有人说你的这些问题其实答案在这里。所以通过这样的佛法赞叹,参加所有人都能加深对教义的理解。

善知识们将教义传达给世人使用的方式就是这两种,有餐厅型的教育方式,也有烤肉聚餐型的教育方式。例如在两千张的御法话就是第一种餐厅型的。高森老师讲法,参与的大家认真听闻。可是善知识们劝我们要佛法赞叹。要确认自己听到的内容,然后分享自己听到的内容。

高森老师说要传法其实以一对一的形式才是最理想的,因为一对一的传法能够按照对方的理解去解决对方的问题。高森老师说,其实他最希望的是一对一的讲法。可是因为想听伐的人太多,所以只好在两千张里说法。可是实际上,最好的最理想的传法方式是一对一的为对方说法,是这样教导给我们的。

 

烤肉聚餐型的佛法学习会

那我们的学习会呢?我们的学习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餐厅型的学习会了,已经是烤肉聚餐型的学习会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会去发言,也有人会提问,也有人会负责打字幕,然后听闻完最后都会有分组佛法赞叹,大家都会积极的发言。也就是说,即便参与的是餐厅型的佛法学习会,可是我们的心态有所不同也会变成烤肉聚餐型的学习会。

接下来,还想要将传统的餐厅型的佛法学习会让它转型为更热闹的烤肉聚餐型的学习会。我要介绍给大家。

这个是全球佛教网中的一个页面,大家可以将听闻到的内容通过这个页面上传。可以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自己的疑问。而且用的是昵称,也就是说不用写本名也没有关系。大家所写的感想就会被丸山讲师整理出来放到网站上。这样的话就能够读到原来大家有这样的感想啊。这是帮助我们自己去整理听到的内容,加深对教义的理解和掌握。这个是自利。如果别人读到了自己的文章,别人就能够通过自己的文章去更了解佛法的内容。而且也会有人完全不知道佛法学习会是怎么样的,可是看了这些感想,自己也想要试试看学习佛法。还有可能完全没听过佛法的新人,因为看了大家的感想就决定来学学看。

因此,从今往后就会在学习会的最后把页面的链接发给大家。然后大家能够自己决定要不要写,要写的话要写什么。昵称的地方不用写本名也是可以的。像这样大家所写的内容就会被公布出来。还有自己的昵称也不需要每一次都固定,可以用不同的昵称。这全都是自利利他。

当然也可以选我不愿意匿名发布。也就是说不愿意把我的感想发布出来。第一个就是我愿意匿名发布,就是我写的这些可以给大家看的。这是一个提案,通过这样把自己学习会的感想做整理,也同时也让别的人能够看。这样能够自利利他。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当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得写,不是强制性的,还有很短也没有关系。也可以写下自己今后想听的内容,丸山讲师就会读到,就会对想听的内容进行讲说。目的是我们在自利利他的道路上一起合作一起成长。如果今天大家有感谢啊,提问啊,或者今后想听的内容,任何的内容都好,可以发给丸山讲师,今天就能够公布出来。虽然我们可以不用用本名,但是不要冒名用别人的名字。

即便我们做的这些是很小很小的种子,可是它会长成很大的结果。

 

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的关系

有人说我在听闻佛法可是究竟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还是不清楚?有人说我好像觉得为了绝对幸福就应该舍弃一些相对幸福,不应该去追求这些相对幸福。也有人说我觉得如果我一直追求相对幸福就会阻碍我追求绝对幸福。也有人问,是不是追求佛法就等同于在追求绝对幸福同时也能获得相对幸福呢,这个我不清楚,这些都是关于绝对幸福和相对幸福的关系。现在为大家解说这一点。

一般讲到幸福或者使成功大家会想到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呢?虽然每一个人定义或许不同,可是不会超过这六个范围。

  • 健康

如果身体没有健康就感受不到幸福,没有了健康做不了想做的事,去不了想去的地方,所以很多人追求健康,想要健康。

  • 人际关系

包含了和家人之间的相处。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家庭圆满。也有人希望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我不希望每一天都为这件事情烦恼。有些人说我每天都觉得很孤单,所以很多人追求人际关系的幸福成功。

  • 工作的幸福

有些人认为我就是想要做一些理想的工作。还有人认为我想要贡献社会。

  • 金钱关系的成功

有人说我也不是要赚大钱,可是我的衣食住行不要有困难。也有人说,我希望现在的收入能增加两倍不然过不下去。也有人说我的目标就是变成富翁。

  • 时间

有人说,我就是太忙了,想做的事情做不完。我想学习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也有人想我要赶快赚到一笔钱,我要赶快退休。

  • 梦想

那就是我有这样的梦想,想要创造这样的将来。不管现在几岁对于心怀梦想的人就是青年人,青年不取决于生理年龄而是他的心态是不是怀有梦想。

所以每个人对于自己在这六个项目做的有多好有多满意,每一个人的满意度都不同。每一个人可以试着去评估每一项有0-5分,可以评估自己是每一个项目是得到几分。

例如,健康4分,人际关系3分,工作3分,金钱4分,时间3分,

梦想5分。

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的分数全部连起来。框起来的范围越来越扩大代表他的人生越来越充实。中间圆形的部分是《高效能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畅销书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是搜集了高效能的成功人生所拥有的习惯。

简单来说明,1、2、3的习惯是在下方,这个是和个人有关的习惯。如果自己想要复制成功就需要培养1.2.3的习惯。

就下来是不仅仅是自己成功就好,希望身边人也能成功,培养4.5.6的习惯,是身边的人一起成功。

底下有一个依赖期意思是认为自己现在的成功与否都是别人造成的。例如,我的成绩不好这都是因为老师的问题,这样的状态就是依赖学校的老师,我的成绩取决于老师的能力。也有人说我现在这样都是因为我的父母的问题,才让我现在的性格变成这样,认为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的问题我现在的个性才会变成这样,这样的想法就是自己的命运是由于父母决定的,这是依赖父母的状态。也有人说都是因为我去到这种公司,现在的工资这么少,怨恨公司。

释迦牟尼佛说这样的依赖的想法就是他因自果的想法。他因自果就会把自己这些不好的结果去怪罪周围的人,还有怨恨社会、公司、老师、上司,有这样的想法不能成功,不能获得幸福。所以我们从他因自果的状态要学习人生的规律。

究竟人生是怎么回事?就像我们驾驶开车是一样的,人生就像是开车。如果根本没有去驾校,根本没有学过就开始开会怎样呢?就会不知道怎么开车,开到对方车道,会造成很多的事故、意外,连基本的车子要怎么驾驶都没有学过,交通法规也不知道,然后就开始开车,为了要避免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先到驾校学习的。

可是人生却没有一个地方教给我们这些事情,告诉我们命运是怎么来的,究竟获得幸福的法则是什么,我们在不知道一切的状况底下就开始活了。如果想要在人生中获得成功和幸福就需要学习人生的法则幸福的法则,知道了人生的法则幸福的法则这样就能得到幸福了。

很多人认为你要成功就要努力去做,这样想的人从早到晚投身于工作中,可是这样的人就是认为不用去驾校就从早到晚的的开车开久了我就什么都知道了。这样想的人没有去驾校学习会怎么样呢?会肇事,有意外,还会受伤。还有没有驾照就会被警察取缔。

人生也是一样的,为了要获得认识的幸福和成功,首先要学习人生的法则。

独立期是自己获得幸福的阶段,用佛教的话语来说是自利,自己获得幸福。

所以要从他因自果的想法要变成自利需要培养三个习惯就是1.2.3。有了这三个习惯就会从他因自果转化为自因自果。自因自果就是明白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所以独立期就是由于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获得幸福的状态。

接下来就会进入到互赖期,不是只有自己幸福就好而是也让身边人幸福,释迦牟尼佛把这个称为自利利他。为了要达成自利利他重要的是要培养习惯4.5.6。

习惯7外围的这一圈叫做不断更新,意思是持续不断实践1-6,如果持续去做7个习惯,这六个项目就会越来越高了,就会越来越接近幸福的人生。这是佛法以外世间的人也都会讲的。

释迦牟尼佛则是更详细的将幸福是什么教给我们。刚刚大家一起学习的是中间的部分,这只是一个平面的部分。可是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幸福是立体的。也就是说,人的智慧所考虑的幸福是在平面上不断向外扩张的幸福,所以无论再怎么努力去扩张自己的幸福,其实也就只不过是在中间平面的的范围,换句话说是相对幸福。

可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幸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平面和立体的区别是什么?他们的区别是:

1、平面再怎么扩张也都不会变成立体。就算非常努力把相对幸福全都扩张到满分也不会变成立体。意思是说无论再怎么扩大相对幸福也不会成为绝对幸福。佛法以外所教导的幸福都是在平面上的,怎么样去扩张平面的幸福,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用个比喻来说这就像是走迷宫是一样的。如果被困在迷宫是看不到远处的。在迷宫里,其他人也是找不到路,所以无论问谁也找不到出口,可是如果学习佛法就能从高处俯瞰自己现在处在什么样的状况,是客观的去看。这样的话就知道原来我现在是被困在这儿,现在接下来要怎么走。因为是俯瞰,所以也能够知道原来真正的幸福是在哪儿?所以,如果是人的智慧只是在这个平面的状态,像在走迷宫一样想要找到出路。无论再怎么努力去扩张平面的幸福也都没有办法变成立体的幸福。

所以释迦牟尼佛透过佛的智慧教导我们俯瞰我们的人生和我们的实态,还有教导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所以在佛经当中释迦牟尼佛将这件事情用心之长者、身之长者,家之长者教给我们。

家之长者就是说有很多钱的人,名誉、地位很高的人。想要变有钱人,意思是他想要成为家之长者。这样想的人很多吧,都想变成家之长者。想要住大房子,想要开豪车,这些都是家之长者。

身之长者是变健康或者是想要有好的人际关系,有好的朋友,有良好的家庭气氛,或者是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知识。不知道佛法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变成家之长者,变成身之长者。

有些人说,我其实不需要赚这么多钱,我想要健康就好。这种人就是追求身之长者。可是家之长者、身之长者都是属于相对的幸福。释迦牟尼佛说虽然家之长者、身之长者是很好的,可是,是有缺点的,那就是这样的幸福会因为衰老,因为疾病,因为死亡而消失的。也就是说,相对的幸福当然是一种幸福,可是它有缺点,就是它没有办法战胜衰老、疾病和死亡。还有好不容易得到相对的幸福,可是它可能会被人偷走,也会担心会不会有天灾,因为天灾这些相对的幸福会离开自己。

所以,释迦牟尼佛教导说,最好的幸福就是心之长者,这是获得绝对的幸福的状态。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幸福是相对的幸福和绝对的幸福。释迦牟尼佛不是单方面的只讲其中一个幸福而已,而是两者都有讲说的。我们学习佛教就是透过佛的智慧俯瞰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模样。这样的话会发生什么?这样的话,就会能够获得绝对的幸福也会获得相对的幸福。学习了佛法能够俯瞰原来自己现在是这样的状态。学习了佛法,以前被困在迷宫里找不到出口,可是从高处俯瞰自己就能够知道是怎么样一回事了,就会知道正确的方向了,也会知道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自己该怎么做。这样的话既能得到相对的幸福也能够朝着绝对的幸福前进。换句话说,追求佛法不是在牺牲相对的幸福,而是朝向相对的幸福与绝对的幸福,两者都能够获得。

做的比喻,就是高森老师的教导,如果向着光明前进影子就会跟随。光明代表的就是绝对的幸福。影子代表的就是相对的幸福。什么叫做向着光明自己的影子就会跟随呢?大家可以想象,在日落的时候朝着太阳奔跑身边的影子就会越来越长。影子不会独立的存在。也就是说,影子是跟着光明的,他们是一组的,影子不会独立的出现。那个人不是向着影子前进,可是影子会自然地随之而来。如果这个人朝着影子跑去会怎样呢?这样的话,就会离光明越来越远。朝着影子跑去就像是在迷宫里转来转去。这是相对的幸福和绝对的幸福的关系。

底下有这三个: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资本和资产是不一样的。这是经济学的专有名词。资本就是产生资产的。如果用金钱来举例,资产就像是在银行里的存款,在钱包里放的金钱。资产家就是拥有很多钱的人。可是资本就是产生资产的。

假设大家买了一本100元的书。这时候就是拿出你100元的资产去与书做交换。可是,如果我们从书里学了很多知识,然后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资产出来。例如,用100元买一本英语的书,大家通过这本书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然后使用英语获得工作上的成功,这样的话,书中的知识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比100元更高额的资产。英语的能力就是资本,英语的能力不是金钱,可是能够产生资产。

这样的资本大致分为三种: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这三个资本是支撑着幸福的资本,他们的关系是这样。

结论就是,如果听闻佛法能够获得绝对的幸福,相对的幸福也会随之而来。还有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获得相对的幸福的方法和获得绝对的幸福的方法。

问题:在法施时,有一些人在人生中会遇到困难、挫折,很想让他多听闻佛法,但是因为眼眼前的挫折、困难占据了自己的内心,会更加集中的致力于现在的事情,而把听闻佛法就放在之后或者就不想听了,这个时候该怎么样去告诉他,其实在佛法的教义中能够给予人生的方向也能克服眼前的困难?

首先我们自己要非常的清楚知道佛法是让我们获得绝对的幸福同时也能获得相对的幸福的教义,我们自己要清楚的知道。也就是说,要正确的理解教义,自己要认真听。接下来才会进到下一步,那就是好好地去倾听对方的困难给予他有用的建议。也就是说,首先就是正确的理解教义认真地听闻,然后接下来就是法施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习佛的智慧。当我们自己其实对教义不清楚,我们就没有办法好好的让对方也能明白。还有,自己就算正确地理解了,可是能不能做到正确的传达,这也是不一定的。可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于教义有没有正确的理解,有没有认真的听闻。究竟这些人他想要什么?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充分的理解他人,然后给予有效的解决方法。释迦牟尼佛的引导方式就是充分的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给予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且,释迦牟尼佛的引导不仅仅是让对方得到相对的幸福同时也是朝向绝对的幸福。这个就是佛法和佛法以外的这些学问不一样的地方。


总结:我们今天在前半讲说了餐厅型服务和烤肉聚餐型服务。在后半讲说了绝对的幸福和相对的幸福的关系。

 

谢谢!

合掌!

廣告
廣告

帕金森定律(1)

有人主张人生就是要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就能过一个很充实很满足的人生,认为人生目的这种事不用想,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了。佛教是如何教导这件事情的呢?...

帕金森定律(2)

帕金森定律中有两个法则:
第一法则:如果当时间很多、很宽裕,就会出现很多的工作,会相对用掉很多的时间。
当手边的时间很宽裕,这时候就会觉得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做,结果时间就会用掉了。
第二法则:如果收入增加,支出也会增加。...

只有在盲目得觉察不到无目的行走是如何空虚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行走本身的快乐。

有人主张人生就是要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就能过一个很充实很满足的人生,认为人生目的这种事不用想,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了。佛教是如何教导这件事情的呢?...

地球是藍色的(尤里加加林)

地球是藍色的。天上沒有神,我拼命地向四周環顧,就是沒有看到。藍色是地球的外貌。天上沒有神是從宗教的觀點來說。...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考、百考不如一行、百行不如一果、百果不如一幸、百幸不如一皇

聞就是我們去聽很多人說。因為我們聽了很多人講說各種各樣的事情能增長自己的見聞,可是聽了再多也比不上自己親眼一見。...

工作就是人生目的吗?

关于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工作就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做的劳动
2、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成长,把工作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
3、工作视为自己的人生
理想的工作不能说是人生目的吗?...

从事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工作是人生目的吗?

英国的一个乐团The Beatles,他们在解散的时候其中一个成员,John Winston Lennon他说“The Beatles已经得到了一切可是那里却空无一物。”
如果听闻佛法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一定能够获得大安心大满足的。...

追求幸福的矛盾

觉得要搜集很多木板才会幸福,这样也会陷入痛苦,或者是觉得要知足,现在的木板够了不用去追求别的,可是现在的木板还是会被风浪卷走,还是会陷入痛苦,这是在追求幸福的人会发生的矛盾。...

No post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