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考、百考不如一行、百行不如一果、百果不如一幸、百幸不如一皇

有一句話叫做百聞不如一見。

聞就是我們去聽很多人說。因為我們聽了很多人講說各種各樣的事情能增長自己的見聞,可是聽了再多也比不上自己親眼一見。

假設有朋友介紹這家餐廳太好吃了,還說的很詳細,這家餐廳好在哪裡。可是無論聽了再多沒有實際去到這家餐廳也不知道好在哪裡。如果是餐廳的話這個一見就是要實際吃吃看,聽了再多這家餐廳的好處也比不上實際的去嘗一嘗它的味道。
還有我們旅行也一樣,我們聽很多人推薦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好,我們就會在心裡想像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可是沒有實際去到那裡我們還是不知道。所以旅行的話一見就是實際的去到想要去的地方。
所以一見的見字面上就是用眼睛看,實際上是體驗。這句話還有下文。

百聞不如一見

百見不如一考

百考不如一行

百行不如一果

百果不如一幸

百幸不如一皇(漢書)

 

百見不如一考

考是思考、考慮。
百:很多,不是比99還要多一,而是很多的意思。
意思是比起看了很多還不如思考一次更有價值。
日常生活中什麼樣的東西是百見不如一考呢?有的時候我們用眼睛去看就覺得我們很明白很了解了。可是即便看了來很多回沒有經過腦子思考就沒有真正明白。

比如學生上數學課,看到老師在黑板上一直解題,解了好多道題。老師會說你看就是這樣去解這道題,這樣去計算。學生看過這麼多次就覺得自己都懂了。可是沒有自己試著去解題去思考就是沒有真正的明白。就像數學老師在台上教這道題要怎麼做,老師會教一些微積分,看到老師這樣在解題,會覺得原來如此我會了。實際上底下的學生只是覺得自己都會了可是還沒有都掌握,所以這個要思考很重要。

 

百考不如一行

即便思考了無數次還比不上一次的實際行動。也就是說沒有行動用頭腦在沙盤推演,覺得自己都會了都懂了都掌握了,可是沒有實際去做是不知道的。在頭腦裡思考的時候會覺得都沒問題了都明白了可是實際去做的時候就發現遇到了種種問題。
例如我們在做菜的時候,網絡上有很多食譜。讀一讀我們就會想知道了要怎麼做了,實際上真的把菜都買回來要做的時候就會發現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接下來要怎麼辦,遇到這種狀況要怎麼辦?就會有這些問題跑出來。也會發現真的去做了這道菜才明白了原來有這樣的事情,這就是一行。這就是百考不如一行,與其思考了很多次還不如一次的實際行動。

 

百行不如一果

果:成果。
即便做了很多可是沒有任何的成果是不行的。
例如學生非常努力念書學習可是都考不好,這時候百行就是學生很努力的在念書學習。一果就是拿到好的成績。不能說我已經很拼命的在念書了我已經付出很多的努力了,所以你就讓我進你們的學校吧。這是不可能的。即便拼了命的在念書可是考不到好成績也是無法進好的學校的。

 

百果不如一幸

一幸:一人的幸福。相對於一幸的百果,百果就是很多的果。
就是說即便得到了很多的成果可是根本就沒有帶來自己的幸福這樣的話是不行的。
假設以做工作為例,做了很多的工作賺了很多的錢,這時候的成果就是有很多的收入。百果不如一幸就是即便有這麼多的成果可是根本沒有帶來自己的幸福這樣的話是不可以的。
以金錢為例,就算賺到了很多錢可是這些錢沒能為自己帶來幸福這樣的話是不行的。很多人即便成為很有錢的人可是沒能成為幸福是不行的。所以即使成為有錢人還不如成為幸福的人。

 

百幸不如一皇

一皇:所有人、他人的幸福。
百幸:自己獲得很多的幸福。
百幸不如一皇,意思是與其自己獲得幸福也比不上所有人大家都成為幸福的人。意思是即便自己最終夢想成真獲得了幸福可是這個是比不上身邊的人大家都獲得幸福。這是出自《漢書》。

究竟在佛教的教導上,這件事情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百聞不如一見,與其聽很多人講還不如自己去體驗。用佛教的教導來說就是與其聽了很多新鮮的事情還不如體驗到了絕對的幸福。
我們之所以在聞求佛法是為了要獲得絕對幸福。佛法是全憑聽聞一個能夠獲得絕對的幸福。所以會說佛法極盡於聽聞。這裡的聽聞是聽聞佛法。因為全憑聽聞能夠獲得絕對的幸福,所以聽聞非常重要。

關於這件事情釋迦牟尼佛在一切經中詳細的教導。一切經是超過了7000多卷的佛經。一切經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引導我們讓我們聽聞佛法而是要使我們獲得絕對的幸福。所以聽聞佛法聽的越多會覺得越滿足,可是比起這個更重要的就是要獲得絕對的幸福。有些人說我聽法聽了10年、20年,聽聞佛法聽的很多年數很長這非常的重要,可是歸根結底就是為了要獲得絕對的幸福在聽聞的。不能把焦點弄錯了,因為自己聽聞的時間很長就覺得很驕傲這個就是把焦點弄錯了。而是要放在有沒有獲得絕對的幸福上。所以聽聞的時間非常長非常的多可是是比不上獲得了絕對幸福這件事的。

蓮如上人是這樣說的,蓮如上人問大家明白聽聞是怎麼一回事嗎?即便已經聽聞1000次一萬次可是沒有獲得絕對的幸福都算不上真正的聽聞。沒有信心獲得是無法得救的。信心獲得和獲得絕對的幸福是一樣的意思。蓮如上人說聽聞很多的佛法這是很好的,可是不能忘了這是為了要獲得絕對幸福在聽聞的。如果沒有人把這件事情搞錯,蓮如上人就不用特意做這樣的教導了。蓮如上人這樣說可能是500年前蓮如上人的時代很多人驕傲的和人說我聽了很多的佛法了,這樣和人去吹噓。面對這樣的人蓮如上人做了這樣的教導。即便聽了很多法可是沒有信心獲得這樣是無法得救的。

所以如果用佛教的觀點來解釋百聞不如一見,與其聽聞次數很多可是也比不上獲得絕對的幸福。

 

百見不如一考

用佛教的觀點來講就是即便聽到了很多和佛法相關的事情,讀到了很多與佛法相關的書籍,可是沒有思考是不明白意思的。

例如我們參加了佛法的學習會就會有黑板可以看,板書上有很多的文字,即使讀到了這些文字,可是沒有思考也沒有真正明白。思考在佛教中指的是什麼?例如這樣的佛教的教義和我的人生有什麼關系呢?思考他們的關系。

例如今天我聽到了這樣的教義這個和我的人生有怎樣的關系呢?或者是今天我聽聞到了這樣的教義我要怎樣實踐在我的人生中呢?即便讀佛書也不能跳過思考這個步驟,要去思考教義和人生的關系。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教給我這樣的事情呢?去思考這件事,思考以後如果還是想不明白就能夠提問。也就是說百見不如一考,只是去看佛書、佛教影片、佛教電影,看板書,只是用眼睛去看是不夠的還是要好好的思考。

 

百考不如一行

佛教也是一樣的。用腦子想這個想那個可是沒有行動這是不可以的。假設我想我要把佛教教給我的善實踐在生活中,即便自己做了很多計劃可是沒有實際去行動這樣是不行的。

釋迦牟尼佛教導廢惡修善,勸我們去做。廢惡修善是停止造惡去做善事。要實踐廢惡修善一定要知道何為惡何為善。因此釋迦牟尼佛很具體的說這樣的事情是惡要停止去做,這樣的事情是善要趕快去做。可是如果只是聽只是知道有這樣的事不肯去做就沒有意義了。

釋迦牟尼佛講這樣的內容不是說你頭腦聽到就好而是要付諸行動。覺得自己頭腦都明白了可是就是沒有付諸行動這就代表自己沒有真正明白。所以用頭腦不斷的去思考還不如實際的去做的意思。所以我們聽聞佛法要好好思考然後要付諸行動這很重要。

 

百行不如一果

即便做了很多可是沒有成果這是不行的。
如果是學生,他拼了命的念書可是成績就是考不好,這樣的話他也沒有辦法畢業的。這教給我們的是覺得自己已經有努力了有努力了種了這麼多好種子了然後就滿足了這樣的話是不可以的,而是要有成果才行。要播下這樣的種子。理所當然想要的成果越大所需付出的努力就會越大。這是因果的道理。因此要播種子直到看到成果為止這個很重要。因此還看不到成果這就代表自己需要反省自己播的種子是不是有問題,做反省很重要。

接下來即便有很多成果可是沒有成為自己的幸福這樣的話是不行的。我們活著就是在追求幸福不是為了追求成果。

我們很容易把成果和幸福搞混。拼命在賺錢的人就會認為我想要得到的是變成有錢人這個成果,可是這個成果不一定就是幸福。所以很多人最終成為了有錢人可是沒能成為幸福的人。

怎樣我們才會成為幸福的人呢?這時候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得到成果這件事情是固然要緊可是要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才能夠得到幸福。為了獲得幸福先要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再來就是獲得真正的幸福。

問題:這裡的成果是相對的幸福嗎?

如果是工作就是有收入這個是成果。對學生來說考進理想的學校這個是成果。因為這個是百行不如一果,是人的行為帶來的結果,所以絕對的幸福不需要去思考。是教給我們人的行為會帶來結果。可是有成果不代表得到幸福這兩者不是一樣的。所以有人進到了心心念念的大學了可是沒能得到幸福。也會有好不容易進到理想的職場工作了可是沒有獲得幸福。所以不是說這個成果不好而是出在成果和幸福不能混為一談。認為只要進了這家大學就會幸福了這種人就是把成果和幸福混為一談的人。還有我只要變得有錢我就會幸福他也是把成果和幸福混為一談。所以這裡是無論你獲得再多的成果也不如獲得幸福。

然後釋迦牟尼佛說你想要獲得幸福就需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還有你要知道獲得真正的幸福獲得的方法。不是說我只要努力就好不是這樣的。如果不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麼就拼了命的去努力這樣的話他能夠得到成果可是無法得到幸福。然後一生就結束了。

 

百幸不如一皇

即便自己獲得了很多的幸福還不如所有人成為幸福的人。關於這件事情佛教教導的是自利利他之路,是菩薩道。

自利:自己的幸福。
利他:使他人幸福。
自利利他:他人的幸福就成為了我的幸福。

菩薩是追求真實幸福的人。

菩薩道是追求真實幸福的人所該前進的道路。

所以要獲得真實幸福的人應該要走的道路是自利利他的道路是他人的幸福成為自己的幸福的道路。

百幸:自己一個人獲得很多幸福,佛教說這不是真正的幸福是自私自利。這是想著我自己有一個好就好別人和我無關。佛教勸我們要走上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第四行說即便做了很多的行為還不如得到成果,即便獲得很多的成果還不如獲得幸福。所以在這裡把成果和幸福區分開。可是一般人都會把它們混在一起。所以在《人,為什麼活著》I部5章在探討工作和人生目的。關於這個部分下一回再學習。今天講的《漢書》不是一本佛書,從佛教的角度來解釋是這樣的。

廣告
廣告

帕金森定律(1)

有人主张人生就是要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就能过一个很充实很满足的人生,认为人生目的这种事不用想,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了。佛教是如何教导这件事情的呢?...

帕金森定律(2)

帕金森定律中有两个法则:
第一法则:如果当时间很多、很宽裕,就会出现很多的工作,会相对用掉很多的时间。
当手边的时间很宽裕,这时候就会觉得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做,结果时间就会用掉了。
第二法则:如果收入增加,支出也会增加。...

只有在盲目得觉察不到无目的行走是如何空虚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行走本身的快乐。

有人主张人生就是要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就能过一个很充实很满足的人生,认为人生目的这种事不用想,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了。佛教是如何教导这件事情的呢?...

地球是藍色的(尤里加加林)

地球是藍色的。天上沒有神,我拼命地向四周環顧,就是沒有看到。藍色是地球的外貌。天上沒有神是從宗教的觀點來說。...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考、百考不如一行、百行不如一果、百果不如一幸、百幸不如一皇

聞就是我們去聽很多人說。因為我們聽了很多人講說各種各樣的事情能增長自己的見聞,可是聽了再多也比不上自己親眼一見。...

工作就是人生目的吗?

关于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工作就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做的劳动
2、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成长,把工作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
3、工作视为自己的人生
理想的工作不能说是人生目的吗?...

从事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工作是人生目的吗?

英国的一个乐团The Beatles,他们在解散的时候其中一个成员,John Winston Lennon他说“The Beatles已经得到了一切可是那里却空无一物。”
如果听闻佛法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一定能够获得大安心大满足的。...

追求幸福的矛盾

觉得要搜集很多木板才会幸福,这样也会陷入痛苦,或者是觉得要知足,现在的木板够了不用去追求别的,可是现在的木板还是会被风浪卷走,还是会陷入痛苦,这是在追求幸福的人会发生的矛盾。...

No post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