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与我同时获得了生命的“他力之信心”(1)

《开启叹异抄》II部6章

弥陀与我同时获得了生命

“唯”之一字,表达的正是弥陀与我同时获得新生的“他力之信心”。 

什么叫弥陀与我同时获得了生命呢?上一回讲说了我获得了生命是怎么一回事。我获得了生命意思就是一直以来我所拥有的迷惑的生命死去了,弥陀赐予我的生命诞生了。我一直以来拥有的迷惑的生命它代表的是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到无尽的未来要在迷惑的世界生活,这样的生命。

佛教中教导到生命不是就只有从出生到死亡这样一辈子。肉体的生命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辈子。可是佛教教导有灵魂是从漫长的过去一直延续至今。可是佛教所教导的灵魂和我们所想象的灵魂不一样。佛教所教导的灵魂是迷惑的生命,在痛苦的世界生生死死,这个灵魂也就是迷惑的生命不是100年前1000年前开始的,而是从遥远的过去过去,无量劫以前开始的。劫是4亿3200万年。无量劫就是有无量的4亿3200万年,有无量的这么大的数字。佛教说如果肉体的生命结束了,接下来又要在无尽的未来持续的痛苦下去。而且不是说死了以后要痛苦100年1000年,而是尽未来际,就是说无尽的未来要永远痛苦下去。

明白了迷惑的生命是怎么回事,就会发现和迷惑的生命相比肉体的生命非常短暂。可是释迦牟尼佛说只有出生为人才能够达成的人生的目的,有这样重要的目的。这个只有出生为人才能够做到的事情,那就是终结迷惑的生命。也就是说从流转轮回当中出离。出离也就是迷惑的生命死去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在这里亲鸾圣人说命终。是于平生的一念能够做到的,所以说前念命终,也就是说迷惑的生命临终。如果迷惑的生命临终、终结了的话会怎样呢?亲鸾圣人说即得往生。这个往生是不体失往生。往就是活下去。生是获得新生。会成为绝对的幸福之身。获得绝对的幸福的话,死后必定能够去往弥陀的极乐净土。获得了绝对幸福的人活一天就接近净土一天,活一年就接近净土一年。所以这个往就是往弥陀的净土活下去。这里的往生不是肉体的往生,是心的往生。这里的命终也不是肉体的生命终结,是心的生命终结。所以是心的临终。这里的往生也是心新的往生。一般人说临终就是说他的肉体死去了,说的是肉体的生命结束。可是亲鸾圣人说有心的临终,心的临终是在肉体的临终之前能够完成的。亲鸾圣人说在我们死之前心的临终是可以达成的。

 

心的临终和肉体的临终

这个心的临终死去的是什么呢?是我们迷惑的生命死去,不是说肉体的生命死去,不是这样。迷惑的生命死去了的话就是脱离了流转轮回了。一般来说听到佛教当中讲的出离会认为是死后的事情。可是弥陀的本愿讲说活着的时候能够出离,这个地方和其他的宗派是很大的区别。

什么叫做心的往生?心的往生是怎么一回事?亲鸾圣人解说道这叫做后念即生。意思就是你弥陀所赐予我的生命诞生了。在《人,为什么活着》的书中是这样写道的,同时体验了临终与诞生。意思是说得到弥陀拯救的时候,我诞生了,获得新生了。

接下来弥陀获得了生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弥陀为了让所有人能够活在无上的幸福之中而建立了本愿,这又叫做弥陀的本愿。弥陀的本愿总共36个字,是弥陀许下的诺言。本愿就是诺言。诺言一定会有许诺的对象。没有人在没有对象的状况底下自己和自己许诺。弥陀的诺言对象是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就是所有人的意思。诺言的内容就是要使所有人获得信乐。信乐就是无上的幸福。弥陀的本愿、弥陀所许下的诺言要让所有人活在无上的幸福之中。我们听到这儿就会想真的有这样的诺言吗?我们会怀疑。例如说,真的有弥陀这位佛吗,会怀疑。或者是真的有无上的幸福的存在吗,会怀疑。或者是真的在活着的时候迷惑的生命能死去吗,这样怀疑。或者是佛教教导说,我是从过去无量劫以来一直到尽未来际都会持续的痛苦下去,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呢,会怀疑。或者是会想我已经这样迷惑这么长的时间了真的有办法在活着的时候得救吗?会这样怀疑。什么叫同时体验临终与诞生,真的有这种体验吗,这样怀疑。

 

若不生者誓

弥陀很清楚知道我们会生出很多的怀疑,所以在这里说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里的生是心的往生,是弥陀所赐予的生命诞生。若不生者意思就是如果不能使你们生。如果用这段话语(信受本愿,前念命终,即得往生,后念即生)来解释的话,若不生者的意思就是如果不能使迷惑的生命终结,使你心的往生得以达成,弥陀赐予的生命诞生。如果我做不到这件事的话,我就不取正觉。正觉就是佛的觉位佛觉。如果佛失去了佛的觉位那他就不会是佛了。对佛来说佛觉是他的生命,不取就是抛弃。是这样发誓的,如果不能让所有人获得无上的幸福的话,就抛弃自己的生命,弥陀这样许诺说。这就是弥陀所许诺的内容。弥陀的本愿是弥陀以自己的性命做担保所许下的诺言。

关于弥陀的本愿是什么样的本愿呢?亲鸾圣人在做早晚课的内容当中进行了教导:

因有若不生者誓,

获得信乐时必至,

得此一念庆喜人,

往生必然得决定。

这是亲鸾圣人的话语。亲鸾圣人简明易懂的教给我们弥陀的本愿究竟是什么样的本愿。若不生者誓就是弥陀的本愿。弥陀的本愿中有若不生者这四个字。引用了本愿文中的若不生者这四个字亲鸾圣人将之称为若不生者誓。誓就是誓言的誓,也就是诺言的意思。信乐就是无上的幸福,刚刚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个意思是说,因为弥陀以自己的性命为担保许下诺言,所以获得无上的幸福的时候一定会到来的。信乐时必至就是得到弥陀拯救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一念。用刚才亲鸾圣人的教导来讲的话,这一念是迷惑的生命死去的时候,是心的往生达成的时候,是弥陀赐予的生命诞生的时候。

为什么这时候一定会到到来呢?这是因为有弥陀若不生者的誓言,亲鸾圣人这样为我们解说。这里的一念是得到弥陀拯救的时候。这时候会欢喜,这样讲。庆喜就是欢喜的意思。庆喜是什么样的欢喜呢?是得到了绝对的幸福,被弥陀拯救的欢喜。

 

肉体的往生和心的往生

然后往生必然得决定。这里的往生不是刚刚所讲说的心的往生,而是肉体的往生。肉体的往生意思是当肉体死去的同时去往净土。肉体的往生是死了以后的事,所以不是活着的时候的事。可是活着的时候能够决定有没有肉体的往生。用佛语来表达的话就是往生一定。往生一定就是死后肉体的往生,是于活着的时候得以决定的。往生必然得决定这一行与往生一定这四个字是一样的意思。往生这个词有很多的含义,所以很容易会弄错,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往生的意思很重要。去往弥陀的净土是死后的事,活着的时候无法去往弥陀的净土。可是一念被弥陀拯救的时候就是决定肉体的往生的时候。

这件事情亲鸾圣人用简明易懂的例子教给了我们。我们拥有迷惑的生命持续的痛苦着,就如同是深陷难渡海一样,海中的波浪代表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痛苦,最终力气会用尽就会沉入海底死去。我们在这样的大海里是从遥远的漫长的过去一直以来都在这样的难度海中游泳,游到现在。弥陀的本愿就像是为了拯救这样的我们而制造的大船。而且弥陀发誓一定会让所有的人乘上这艘大船。乘上大船获得无上的幸福就是信乐。

高森老师为我们撰写的新书《叹异抄是什么》这本书是让完全不明白佛教的人也都能够明白佛教,这样的一本书。所以书中尽可能的不使用佛语。可是书中却出现了好几次信乐这个词。有好几次,没有说很多,可是也出现了几次。为什么都尽可能的不用艰涩的佛语说明教义会有信乐这个词呢?高森老师说虽然说信乐这个佛语很难,可是它是很重要的佛语,希望读者一定要明白。读者们一定要学习这个词。所以我们在做法施的时候也要视情况和对方讲说信乐。用例子来说的话就是乘上大船获得无上的幸福就是信乐。并且佛教教给我们乘上大船是活着的时候,是一念乘上的。我们听到弥陀的本愿会怀疑,真的有这种事吗?亲鸾圣人对我们说的就是这句话,获得信乐时必至。获得信乐的那天一定会到来。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弥陀以自己的性命做担保许下的诺言。弥陀发誓如果没有办法使你获得无上的幸福我就抛弃自己的生命。所以说我们如果得到弥陀的拯救获得了新生和弥陀获得的生命是一件事,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这里会说弥陀获得的生命。在这里的生命,我获得的生命和弥陀获得的生命是不一样的生命。我获得的生命是绝对的幸福这个生命,也就是弥陀赐予我的生命。那么接下来弥陀获得的生命是正觉,是佛的生命。并不是说我得到弥陀的拯救,那时候我就获得了正觉不是那样的。而是获得绝对的幸福,是绝对的幸福这个生命诞生,弥陀获得的生命是正觉。

 

问题:佛获得的生命是佛觉,弥陀的诺言没有实现之前难道他的佛觉不存在吗?只不过是降为菩萨位而已,难道之前他就不存在吗?

首先弥陀之所以建立本愿是因为有在痛苦的人们。所以如果没有痛苦的人们弥陀也不会建立本愿。想要拯救在难渡海中痛苦的人们所以弥陀发誓要制造出大船,使人们乘上大船。弥陀的本愿可以说是弥陀以自己的性命做担保许下的诺言。换句话说如果我没有办法实现我的诺言我就抛弃我的生命。当我们获得信乐得到拯救的时候就是弥陀实现了他的愿望的时候。实现了他的诺言的时候。实现了诺言的弥陀就不需抛弃正觉了。所以一念的时候我们获得拯救的时候也同样是弥陀不需要抛弃正觉的时候,获得了生命获得了正觉的时候。

 

问题:与其说弥陀获得了生命为什么不说是弥陀保住了生命呢?

在这里不是说弥陀这个时候成佛,不是这个意思。在一念的时候本愿得以实现,所以弥陀没有抛弃他的正觉。

这个应该是中文翻译上的一些限制。为什么会用获得这个词这是中文翻译的一些限制,在日文里头是同时活,是用活这个字,不是用获得。因为翻译成中文之后翻译为获得就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好像一念之前弥陀没有获得生命,他不是佛吗?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所以这个问题也是很理所当然的,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没有在痛苦的我们,那么弥陀也不会获得正觉,弥陀没有必要成佛了,如果没有痛苦的人的话。关于这一点,我们下周再继续讲解。

 

谢谢!

合掌!

廣告
廣告

帕金森定律(1)

有人主张人生就是要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就能过一个很充实很满足的人生,认为人生目的这种事不用想,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了。佛教是如何教导这件事情的呢?...

帕金森定律(2)

帕金森定律中有两个法则:
第一法则:如果当时间很多、很宽裕,就会出现很多的工作,会相对用掉很多的时间。
当手边的时间很宽裕,这时候就会觉得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做,结果时间就会用掉了。
第二法则:如果收入增加,支出也会增加。...

只有在盲目得觉察不到无目的行走是如何空虚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行走本身的快乐。

有人主张人生就是要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就能过一个很充实很满足的人生,认为人生目的这种事不用想,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了。佛教是如何教导这件事情的呢?...

地球是藍色的(尤里加加林)

地球是藍色的。天上沒有神,我拼命地向四周環顧,就是沒有看到。藍色是地球的外貌。天上沒有神是從宗教的觀點來說。...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考、百考不如一行、百行不如一果、百果不如一幸、百幸不如一皇

聞就是我們去聽很多人說。因為我們聽了很多人講說各種各樣的事情能增長自己的見聞,可是聽了再多也比不上自己親眼一見。...

工作就是人生目的吗?

关于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工作就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做的劳动
2、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成长,把工作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
3、工作视为自己的人生
理想的工作不能说是人生目的吗?...

从事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工作是人生目的吗?

英国的一个乐团The Beatles,他们在解散的时候其中一个成员,John Winston Lennon他说“The Beatles已经得到了一切可是那里却空无一物。”
如果听闻佛法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一定能够获得大安心大满足的。...

追求幸福的矛盾

觉得要搜集很多木板才会幸福,这样也会陷入痛苦,或者是觉得要知足,现在的木板够了不用去追求别的,可是现在的木板还是会被风浪卷走,还是会陷入痛苦,这是在追求幸福的人会发生的矛盾。...

No post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