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_slider_vc]
TRENDING COURSES
Your chance to be a trending expert in IT industries and make a successful career after completion of our courses.
BOOKS & LIBRARY
Masterstudy is one of the world’s busiest public library systems, with over 10 million books, movies and other items to borrow.
CERTIFIED TEACHERS
Ge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reliable consultation by our team of certified teachers and instructors.
CERTIFICATION
Upon successful completion receive a certificate showing your achievement for completing one of our rigorous classes.
POPULAR COURSES
[stm_featured_products per_row=”4″ order=”ASC” orderby=”title” show_price=””]
CENTER ACHIEVEMENTS
Foreign followers
Classes complete
Students enrolled
Certified teachers
RECENT POSTS
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
我们的过去遇到了三恒这么多佛的数量,从那里听闻佛法。因为有这样的因缘在今生才可以听闻佛法。我们从过去世以来就从诸佛那里听闻了弥陀本愿,所以让我们珍惜自己佛缘,认真听闻佛法。
只有認真地去做,才會知道什麼事做得到,什麼事做不到
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导因果道理是为了让我们拼命实践废恶修善,拼命实践废恶修善的人才会得知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
竖线以及横线,这是需要尽全力去实践才有办法在横线上前进的。
下等人爱舌头,不爱身;中等人爱身,不爱心,上等人爱心,所以会克制自己,发奋努力。
上等人重视看不到的心,然后认真努力的人。我听过中国的一句话说:和外貌很美的人结婚,能够获得三年的幸福。和性格很好的人结婚,能够获得30年的幸福。和心很美的人结婚能够获得一生的幸福。
STAY TUNED WITH US
Subscribe now and receive weekly newsletter with educational materials, new courses, interesting posts, popular books and much more!
YOU CAN LEARN
GET THE COACHING TRAINING
BY ADAM JONES FOR FREE
It’s limited seating! Hurry up
Sign up now

Charmingone
日出法會
继续学习心不明了位的临终———阿赖耶识转生
上节课学习了世界由身口意三业产生的,由业产生的世界叫业界,“业”是行为的意思,行为因人而异,所以产生的世界每个人也不同。大家认为一起住在地球这个共同的世界,但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住在自己产生的世界里,有80亿人就有80亿种世界。很多人认为死去是从地球上离开,可是佛教说是自己所产生的世界改变,因为活着时候阿赖耶识产生出人间界,而死去时阿赖耶识产生另一个梦的世界,人间界的梦结束。
将很多世界分为六种叫六道,还有二十五有生的分法,但都不准确,是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世界,但我们产生的世界都是痛苦的世界,因为我们阿赖耶识中的业是恶业,是由108种烦恼产生的恶业。所以我们需要废恶修善,这样就会有好业力储存于阿赖耶识中会产生出好的世界。
释迦牟尼佛教导的三位临终是为了让我们了解顾生一大事,解决贯穿三世的问题,这是听闻佛法的目的。我们要认真追求佛法。

如真~吕秀华
日出法會
《三位临终》听了三节课,您讲的特别清楚明白,很喜欢听,对《叹异抄》有些不熟,听起来理解慢些,会多听,感恩您每天的付出!!!

zhongyh
日出法會
佛凡一体,就是我们于一念领受到弥陀赐予的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佛心与我的凡心成为了一体,这种状态就是信心,也叫至德具足。于平生一念成为这样的佛凡一体之身,我们就能够现生获得绝对的幸福,并且死后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所以信心是我们必定往生净土之因。
佛凡一体,是像燃烧着的炭一样,炭和火同时存在,就是佛心与凡心,南无阿弥陀佛无上功德之体与凡夫的烦恼具足之心同时存在,同时具足,这真是无法想像,不可思议的存在。南无阿弥陀佛!感恩老师!

Charmingone
佛教學習會
佛教中讲的“反省”是指禅定,“禅定”是把心静下来定下来。禅定的相反是“散乱”。如果心是乱的,表示没有正确的想法,也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这样的话,看问题就会是他因自果,认为自己不好的命运都是别人的错。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实践禅定,不是劝我们实践坐禅,而是让我们明白因果的道理。
佛教忏悔是指当自己做了错事时深刻反省再也不做这样的错事了。这和基督教里所说的忏悔是不一样的,因为基督教认为人的命运是神创造的,否定了因果的道理,这是他因自果,向神忏悔自己的恶果就会消除。而佛教教导即使忏悔可业力不灭。
佛教说的忏悔和后悔不同,“忏悔”是针对不好的行为说再也不做第二次了,“后悔”是希望自己没有做这事。

Charmingone
日出法會
所学到的内容如下:
问题:“金刚心”是指“名号”还是被救之人的“信心”?
回答:老师昨天讲解的内容是“行者正受金刚心”,这是《正信偈》中亲鸾圣人的话语。“行者”是向着弥陀极乐净土前进的人。“正”是正确,必定,没有例外的意思。“受”是领受。整句的意思是向着弥陀净土前进的人必定正确领受金刚心。
领受金刚心的时刻是“一念的时刻”,是“被弥陀救度的时刻”,被称为“归命之一念”。被弥陀救度又被称为“信心获得”。于一念领受的是金刚心,是不会改变不会崩溃的信心,是弥陀的他力信心,是真正的信心。被弥陀救度又被称为“获得名号”,在一念获得弥陀的名号,所以金刚心代表名号。
那么“信心获得”和“名号获得”是什么关系呢?老师,昨天解释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是治疗我们苦恼的根源,无明之暗的药,无明之暗又被称为“无明业障的可怕之病”,南无阿弥陀佛是治疗这个可怕之病的特效药,所以被称为“妙药”。一般的药只治今生几十年的疾病,而“无明业障的可怕之病”是让我们从久远过去到永远未来的苦恼根源的病,“南无阿弥陀佛”妙药专治这样的病。
可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制成的时候是放在弥陀手里的,犹如药放在药局里,即使药治好了,我们没有服下,病不会好的。对我们来讲领受妙药很重要。领受之时是“一念的时刻”,所以“一念”是肝要。“肝要”是重中之重,最重要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一生涯的教导是引导我们“一念时刻”,引导我们到弥陀的拯救,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教义都收纳在“一念”中。所以佛教最重要的是“一念”,不理解“一念”就不理解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相反理解了“一念”时,就读懂一切经。莲如上人说“依平是肝要”。
“名号”是药制好了,还在弥陀的手里。一念时我们吃了这妙药,无名业障的可怕疾病被治好,获得绝对幸福。无名业障的可怕疾病痊愈的状态是“信心”,信心就是“信乐”的状态,是无明之暗全部消失的状态。“所以领受妙药”,“领受名号”,“领受信心”,“领受信乐”,“领受痊愈状态”说法不一样,但意思一样。
“领受名号”和“领受信心”代表被弥陀拯救获得永恒幸福。“领受信心”是指“领受他力回向之信心”,“他力”是指弥陀的力量,“回向”是“给予”的意思,“信心”是指“信乐,真实的心,绝对幸福”,整句话的意思是“弥陀给予我们的信心”,所以信心不是自己产生的,是从弥陀那里领受的。“名号”指“他力回向之名号”,我们领受名号得救,不是称念名号得救。无明业障之可怕疾病完全治好,所以称念感谢的话语。老师昨天解释说我们是在领受名号时得救,不是在制好名号时得救。药治好了,病人若没服药,病不会好的。
为了理解今天的问题,要理解在一念的时刻从弥陀处领受了什么?名号,信心,念佛,虽然话语不一样,但代表的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药,信心是和名号一体的状态,是佛凡一体的状态,是炭与火一体的状态,念佛是得救之人感谢的话语,所以名号,信心,念佛都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状态不一样而已。

阿花
爲什麽活著學習會
《人为什么活着》第一部第六章的内容:玻璃般的幸福和钻石般的特性和不同点。
玻璃的特征:1、易碎 2、会伤人 是虚假的幸福。钻石的特征:1、不会坏2、想要破坏钻石自己反而会受伤 3、不会崩溃 是真实的幸福。

Amy
爲什麽活著學習會
玻璃般的幸福的特性:
虚假的幸福被比喻为玻璃般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是有缺点的:
1、易碎。
得到玻璃般的幸福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幸福,但是这份幸福不能持续。
2、伤人
因为不能持续失去的时候会感受到痛苦,当得到的玻璃般的幸福越大失去时候的痛苦就会越大。
与这样的幸福相反的有真实的幸福,被比喻为钻石般的幸福。钻石般的幸福有以下的特征:
1、不会毁坏
2、如果有人想要破坏摧毁钻石,自己反而会受伤。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动手摧毁钻石般的幸福,这样的人反而会自己受伤。
3、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批评攻击不会动摇。所以是不会改变、不会破坏、不会消失的幸福,获得钻石般的幸福之后就不会失去它。
释迦牟尼佛讲说我所知道的幸福都是虚假的幸福,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有真实的幸福,让我们赶快获得真实的幸福。也就是赶快乘上大悲愿船。

sunny
爲什麽活著學習會
玻璃般的幸福和钻石般的幸福特性和不同点?
玻璃的幸福特性是:易碎,还很伤人。
钻石的幸福特征是:不会坏。如果有人想破坏它,自己反而会受伤。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批评与攻击,不会动摇的。
玻璃般的幸福:因为疾病,因为失去健康,因为没有钱,没有房子,因为失去恋人,妻子,孩子……也就是在难度中拼命追求各种浮木,木板的人,拥有再多的金钱,财产,名誉,地位,最终都会被这些抛弃。得到的越多失去时的痛苦就越大。原因在于我们不知道除了玻璃般的幸福还有什么幸福,因为我们没有智慧。
佛教教导的是智慧的教义,能让我们分出什么是玻璃般的幸福什么是钻石般的幸福。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现在能拥有的是玻璃般的幸福而不是钻石般的幸福。为了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坐的船是由泥土做的,佛教告诉我们有一艘非常坚固的,真正使我们幸福的大船。这就是大悲愿船。我们听闻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赶快从泥土做的船上转乘到弥陀的大悲愿船上。
感恩丸山讲师每次尊贵的教导,我感受到高森老师和各个讲师的用心良苦,为了能使我们赶快乘上大悲愿船而辛苦努力的教导,心中充满感恩。谢谢品孜和各翻译的辛苦,我和大家才能够听到这无比殊胜的教导。谢谢了。

Charmingone
佛教學習會
佛教有言:如尺蠖循环。“尺蠖”是一种虫子,叫弓腰虫。它的特点是如果在处在一条路上,它就会沿着这条路行进,如果路弯弯曲曲,它也会沿着路弯曲前行,如果路是圆形的,它会在里面打转转,任它怎么努力都在原地打转转,无尽头无限循环。可尺蠖没有智慧,不知自己在循环,它觉得自己是在进步。这句话比喻所有人的实态,吃饭工作睡觉不断重复,可人觉得自己是在朝着幸福在前进。得到想要的幸福,但幸福很短暂,又去寻找下一个幸福,幸福很快又离开自己,持续这样的事情,一年一年就过去了,从出生的那刻起我们就在原地打转转。我们的生命无法循环下去,最终会死去。无论是20岁死去,还是100岁死去重复着同样的事情,重复着同样的循环,这被称为“流转轮回”。没有尽头,没有止境,车轮不断转动,但无尽头。人生也一样,为了幸福而活着,可这样的人生不幸福,没有安心满足的时候。更可悲的是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原地打转转。娑婆世界是“勘忍土”,是有很多事情不得不忍耐的世界,在痛苦迷惑的世界不断重复着生生死死。
佛教有句话:向着光明前进,影子亦跟随。“光明”是指绝对幸福,“影子”
指相对幸福。我们追求绝对幸福的话,同时也会获得各种各样的相对幸福。学习佛法就是学习佛的智慧,听闻佛法后就会得知真正幸福是什么并追求真正幸福。学习佛法,知道怎样行动,这是正确的行动和正精进。追求佛法者的人生变成追求真正幸福的人生。 在这条路上前进相对幸福,也会随之而来。得到绝对幸福的时候是在一念的时候,是乘上大船的时候,是被弥陀救度苦恼的根源,无名之暗被破除的时候,是舍自力归他力的时候,是领受佛智脱离流转轮回的状态。这艘大船是开往弥陀净土的大船,死后的话会去往弥陀的净土成佛,乘上大船是平生的事情,乘上大船必定生而为佛,所以死后去往极乐生而为佛。亲鸾圣人开显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是:被弥陀救度的一念,乘上大船的时候能成为正定聚,使我们往生报土。
佛的智慧看我们像尺蠖一样在轮回着,佛教教导我们如何出离,如何脱离流转轮回。在活着的时候通过弥陀的力量往生一定和乘上大船,死后去往净土去往正定聚成佛。

Charmingone
佛教學習會
学习到的内容:
继续学习因果道理和他力本愿的关系:
因果道理是佛教根干,根干是树根树干的意思,若把佛教比为一棵树,因果道理是树根树干。不明白因果道理则不明白释迦牟尼佛的教义。释迦牟尼佛的教义在一切经,即7000多余卷经中。因果道理是贯穿一切经的教义,在任何的佛经中有因果道理的存在,一切经的基础是因果道理。所以如果不明白因果道理就不能理解任何佛经。因此正确理解因果道理非常重要。那么因果是什么呢?
“因”是原因,“果”是结果。佛教教导所有结果都有原因,有原因一定产生结果。“道理”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正确的事情。有原因必然产生结果,没有原因不会产生结果,这是无论何时何地正确的事情。特别是佛教教导的因果道理是关于我们命运的。我们最想知道命运,我们都在追求幸福,不知因果道理,就不知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因果道理教导的是废恶修善。“废恶”是不要作恶,“修善”是要做好事。如果做不好的事,不好的结果会回到自己身上,所以不要做不好的事。做善会有好结果回到自己身上,所以要做好的事情,这是因果道理的结论。
释迦牟尼佛一生涯教导弥陀本愿,有关这事在《正信偈》中这样写道: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如来”是释迦牟尼佛,“所以兴出世”是讲说佛教目的的意思,“唯”是唯一,“说”是讲说的意思,“弥陀”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讲说佛教的目的就是一个:是讲说弥陀本愿的。弥陀本愿是大宇宙诸佛老师阿弥陀佛的心意,阿弥陀佛是大宇宙诸佛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弟子的使命是把老师心意开显给更多的人。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涯解释了弥陀的心意。释迦牟尼佛的一切经就是开显弥陀本愿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生涯开显了因果道理?是为了开显弥陀本愿。
因果道理是“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意思是善的原因产生善的结果,恶的原因产生恶的结果,自己的原因产生自己的结果。善因不会产生恶果,恶因不会产生善果,自己的原因产生自己结果,不会有自因他果,也不会有他因自果。“因”是行为,“果”是命运,“善果”是幸福,“恶果”是不幸,灾难。幸福与不幸都是自己行为产生的。释迦牟尼佛一生涯教导因果道理的目的是为了开显弥陀本愿,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废恶修善,是因为阿弥陀佛劝我们废恶修善。
佛教比喻所有人如同非常沉重的大石头,意思是所有人罪恶深重,但人不自知,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件事情并且得到拯救。不追求拯救就不会得到拯救,所以释迦牟尼佛要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真实模样。如何做才能知道自己的真正样子呢?弥陀看穿了所有人真实的样子,让我们废恶修善,拼命实践废恶修善得知自己真实模样,也就是罪恶深重的自己。知道了自己罪恶深重,会想这么罪恶深重的自己怎么得救。不知道自己生病的人不会找方法治病的,不知道自己罪恶深重的人也不会寻求拯救的。
释迦牟尼佛仔细教导因果道理是让我们废恶修善,这样得知自己真实模样忍不住追求拯救方法。弥陀本愿是针对得知自己真实模样追求拯救之人的。弥陀本愿被比为药,如果没有得知自己的真实模样,我们不会追求药的拯救。所以,释迦牟尼佛让我们得知自己的真模样,得知自己是有病之人。因此不理解因果道理就不明白弥陀本愿。佛教把人生比成大海,难渡海。当我们如同沉重的大石头,一定在海中下沉,这样怎样得救呢?大致有两种方法:
1.要减少大石头的重量得救,所以佛教的修行是让大石头重量减少,通过修行减少烦恼,这是圣道佛教的修行,只有能做到严格修行的人才能够这样做。
2.将着沉重的大石头放到大船上浮在大海上。这个方法是不减轻大石头重量也能得救。这艘大船是弥陀本愿,我们罪恶深重如同大石头,但是弥陀本愿如同大船,可以让我们的大石头浮于海面。这是针对做不了严格修行之人的方法,这是净土佛教。
释迦牟尼佛的教义大致分两种:圣道佛教和净土佛教。如果不明白因果道理,不明白自己是大石头,不追求佛法,就无法开始追求得救。圣道佛教净土佛教是释迦牟尼佛针对寻求拯救之人所教导的,所以因果道理是佛教的根干。